www.51flying.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6|回复: 6

绿杨老师2003年发布在飞腾地心论坛的《岁末浮想》

[复制链接]

37

主题

45

帖子

90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036424
发表于 2023-2-25 21: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荆戈 于 2023-2-25 21:14 编辑

                                                      岁末浮想
                                                                                                                                                                                                      作者:绿杨

一、前些时完成了一部科幻小说《天使终结》,前后3个月时间,写得颇费心力,觉得比以前创作时劳累得多,完卷后方才顿觉如释重负。然而即便已经掩卷,却依然久久未能摆脱书中角色的影子,每晚仍在睡梦之中逐字逐句斟酌修改不已。这种状况持续了足有十多天才逐渐谈出,个中滋味想必所有作者都有过体会。 我因不是文科出身,要付出比文学功底好的作家更多的努力方能使作品达到差强人意的水平。年轻时出于舒展思想境界的快意而不觉其劳累辛苦,而今方始真正领略到执笔之劳神与艰辛,开始感到难以持久保持充分的写作竞技状态。正由于此,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写作就值得思索一番了,所以这也许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的)作品,除非良好的创作心态能够再度得到激励,往后可能不想写中篇以上的科幻了。
实际上我在去年就开始考虑逐渐收笔,但下决心搁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此后虽然结束了《科幻大王》固定拦目每期一篇的任务,但还是在陆陆续续地为约稿写点什么。但是岁月流逝,转折点终究是要到来的,只是迟早而已。回顾自1980年至今,23年间发表了几十个短篇和四部中长篇科幻作品。这点东西实在不算多,有的作者几年时间就能创作出这样篇幅的作品。然而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能够坚持执笔二十多年,也就算是尽了努力了。总之,虽不敢曰踌躇满志,但也毕竟了却生平一愿,应该感到愉快与满足。既然如此,垂老之年恬然搁笔退出科幻舞台,恐怕是其时矣。

二、我写科幻(也写过科普)的原因之一是消耗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卸甲轻松之余,将何以消磨时光?体力不足以远游,心态不喜鱼虫花鸟,习惯不近牌桌,所以赋闲的时间惟有闭门读书而已。生平各类藏书颇为不菲,凡心爱者大部依然珍藏在案,既有《飘》、《基度山恩仇记》、《子夜》、《福尔摩斯探案》等小说名著,也有《时间简史》、《二次大战回忆录》之类的杂书,当然还有科幻——包括我童年的科幻启蒙书《乌拉波拉故事集》在内。以前只顾的收集,有些书也只浮光掠影看了一遍不曾真正领略其妙处。现在正可浮生偷闲,再次一一重新品味。不过要说科幻,现在好看的实在不多,往往看了开头就搁下了,不搞研究何必硬着头皮啃它呢?这里我得说明,不好看只是我不爱看而已,不敢说人家水平不高,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这是真心话。爱看的科幻中外作品都有,不太多就是了,但最喜欢的还是看自己的作品——瘌痢头儿子终究还是自己的好,作者又何能免俗?再说如果连自己写的都不爱看,那就完了。
我的科幻黄金时代主要在80—90年代,鲁文基系列就是在那十几年间陆续写成的。这段时间是我职业上最繁忙的时期,我时值盛年,主持着一家医院内科的工作。这家医院承担接受邻近5个县转来的危难病例的任务,所以我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几乎每个晚上都要在病房呆到11点左右才能回家。鲁文基系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挤出时间一篇篇写出来的。我有个感觉,人是很奇怪的,压力越大人的精力就反而越好,长时间地松弛反会使人懒惰、消沉。
这部以鲁文基为主角的系列科幻是我花费时间最长的呕心沥血结晶。这个系列包括20多个独立的故事,以同一主人公贯穿起来成为一个系列。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当时还比较新鲜的自然科学主题,这样的结构在侦探小说里是很多的,但科幻小说却不常见。鲁文基系列曾拥有过一批热心的读者,我深深地感激他们对这位主人公的喜爱。现在这些读者都已经是中年人了,现今的年轻读者不大知道这个虚拟的鲁文基教授。那段时间里我的作品获过几次奖,但获奖的那些作品并不都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例如《黑洞之吻》荣获了银河特等奖,评奖的老师认为它涉及了当时大家还比较陌生的量子理论,所以授予了这个荣誉。但我认为它并不如我另外的一些作品,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三、一个写了若干文字的作者,不论是刻意的还是无意的,总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风格。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自然与作者对科幻的认识和信念有关,我对科幻的理解仍然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设想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我力求作品要尽可能地靠近科学,宣扬科学的力量。在文风上则努力用平实的语言将饶有兴趣的情节与科学的内核自然地融和成一体,以期读者阅读时不致有吃夹生饭的感觉。这是我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现在重新审视我的作品,作品自然有良有莠,也有水平上的硬伤和错误,但基本上没有背离这个目标,更没有渲染过超自然的力量或愚昧落后的思想。
我不知道这样的目标和文风是不是符合科幻应有的特点。因为现在对科幻的认识比当年的复杂得多了,对于究竟怎样才是科幻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和争议。所以很自然地我所追求的风范不可能得到所有科幻作者和读者的认同,而且在某些方面与一些流行的观点不能吻合甚至有所相左。回顾起来其一是关于科幻小说传播知识的问题,再就是所谓科幻民族化的呼吁。
对于传播知识问题,前些年有股批判科幻小说传播科学知识的倾向,认为科幻小说里不能描述科学知识,要写知识不如去写科普。总之那就不是科幻。所以出现这样的批判,实际上是出于过去一段时期中科幻曾经蜕变成了向孩子灌注科学常识的载体这一历史事实。我们翻一下那个年代的所谓科幻,常常可以看到爸爸造了一只机器猫之类的浅薄题材和说教。在那个时代,甚至提到科学两个字就有点崇洋媚外之嫌,幻想则更是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在这样的气氛下,科幻无可避免地地就蜕变成了图解简单知识乃至政治口号的工具。
这样畸形的科幻是在特定时期条件下诞生出来的怪胎(实际上这样的怪胎何止是科幻?)。但是造成怪胎的罪魁祸首是畸形的历史条件而不是知识本身。现在批判这个怪物完全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提倡科学精神的科幻怎么能完全离开科学知识?如果纠枉过正到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就是荒谬的了。
我一向不参与有关科幻理论的争论,再说20多年来除了科幻我也写过科普,懂得二者的区别和界线,因而对这种容不得科幻中讲述一点知识的极端见解,原本满可以置诸脑后不去理会。然而我的科幻作品大都取材于理化、生物、天文等范畴,这类自然科学题材的科幻必然涉及一些科学性的知识和概念,且读者多数是年轻学子,不能不做些交代或描述。这样是不是有伪科幻之嫌?所以也不妨就此说上几句。我倒没有以科幻冒充科普的意思,也不认为科幻是一种传递知识的合适载体。科幻是种展开想象力的良好文学形式,其优势在于(在已知的科学基础上)伸展作者的想象力,也鼓励读者发扬自己的想象力。然而如果在表达某个科幻主题时,出于行文的需要附带地给读者提供了某种知识,这不是一种罪过。想象力和科学知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离开了科学知识的话想象力又从何而来?如果认为科幻中出现了科学知识就是异端,那就未免太极端了。其次,是鉴于我国民众科学观念谈薄的现状,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如果能在完成本身使命的同时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都是有益的。
当然,反对科幻中出现知识的见解也是一种学术探讨,探讨和争鸣总是允许的。只是我不特别关心,既没有兴趣参与争论,也不会因之而改变我的文风——既然科幻连个公认的定义都没有,那么每一个作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认识和追求,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从世界的科幻发展过程来看,前后也有过种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是世界科幻的一个部分,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要他不在宣扬有害的东西,就应该对不同的风格多加宽容。在国内,我们的科幻本来就非常贫瘠,而且在多方面受到了社会的误解(例如指责科幻作品是伪科学之类),我们自己科幻圈内却还在黑猫白猫地扼杀自己的幼苗。这有必要吗?
关于呼吁科幻民族化的问题上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拙作的主角人物多数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也没有把头发染黄了的,但场景却多半摆在神州大地之外,鲁文基教授也基本上一直呆在他那个空间站里。这样的科幻有没有背离民族化,甚至刻意模仿西方之嫌?
我选择国门之外的乌有空间作为故事的场景是有原因的,并非出于刻意模仿西方,更不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更圆,而是为了便于摆脱禁忌放手舒展故事的情节。在80年代初期,《科幻世界》决定把读者对象定位于中学生,杂志主编杨潇老师写信给我要我为中学生读者写点东西(后来的鲁文基也是应此而诞生的),并提到希望多写中国的人和事。她的意见当然是不错的,中国的读者最熟悉的是中国的人和事。我也愿意写中国的人和事,这总比写外国人、外国事容易些吧?但是事情不那么简单,写中国的人是容易的,不写坏人就是了;而写中国的事却不那么容易,科幻小说难免会有灾难、阴谋、危机等等反面的东西,即使小心翼翼也不免有被无端对号入座而成为给社会主义抹黑的可能。这种恐惧心态现代的人也许很难充分体会,但刚从文革过来的人则都是反复耳濡目染、甚至亲身经历过的。俗话说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我是三百年也不想去找这个麻烦。当时我就坦率地复信给杨潇老师说:现在日本有部科幻小说叫《东京沉没》(那时还没拍成电影),我能写别的什么沉没吗?即使到了现在,那种阴暗的空气早已没有了,但是某些禁忌却还是存在的。既然如此何不把场景放到更宽阔、更便于舒展的虚拟的乌有国去呢?
实际上把乌有国作为场景也不会使作品失去了民族的特色。因为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故事人物的(实际上是作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故事的情节也是按照这一思维方式发展的。而中国作者的思维总是渗透着中国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特征,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也必然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思维和行止的,具有这样特征的科幻就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科幻。反之,中国人(除了一直生活在国外的)的作品即使想不带中国味也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反应总归是中国式的,或儒家的。当然,我不排除有少数作者刻意模仿西方科幻的格调,把人物搞得洋化一点,但那只能在枝节上做点文章,阿Q不论怎么打扮也冒充不了洋鬼子。这倒不是因为他的瘌痢头——这个外国人也是有的,而是他身上那股子中国特有的传统乡土气息。这个道理就和外国人写不出中国味道的作品是一样的,美国大片《花木兰》虽然取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却根本没有中国片的味道。我笔下的鲁文基或其他人物虽然没有借助时空隧道去访问楼兰或秦汉(主要是我不熟悉中国的古代史,当不了导游),也没有包粽子、吃水饺的场面,但我想读者大概还不至于把绿杨误认为是个洋人。即使把鲁文基和绿杨的名字改成约汉逊和哈里森,人家一看仍然知道是假洋鬼子。所以我并不担心一不小心就会失去了中国的特色。
我完全赞成中国要有自己的科幻这样的呼吁,而且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中国科幻。科幻必须要有民族特色这句话当然也是不错的,想不要也不行,但是我不明白有什么必要把它提高到成败标准的高度来疾呼,以至变成了一句谈论科幻时不可缺少的套话。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只有民族化才能世界化。科幻真的是民族味越浓就越容易被世界所认可吗?美国科幻不能不说是世界的一部分,美国科幻的民族特色是什么?美国几乎包罗了世界各地的民族,如果硬要一个本土的民族特色,那就只能是印第安特色。而印第安文化如果达到了世界化的高度,印第安人就不会蛰居在一块圈定的土地上了。日本的阿童木是世界化了的虚拟人物,但他的模样却不是日本人的盘脸小眼睛,穿的不是和服,也不讲插花和茶道。阿童木征服世界靠的完全不是这些日本民族独有的东西,而是他那种善良勇敢的性格特征。这种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是世界所有民族都共同认可的东西。可见只有和世界共通的积极的民族特点才能成为世界化的东西,而肤色、习惯和衣着则不是主要的。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恐怕非京剧莫属,其民族特色大概远浓于刻意民族特色化的科幻小说,但好像没见京剧比芭蕾舞更使世界倾倒。当然也有外国人去看京剧,但除了专业人士之外,怕都是出于好奇心理,未必打算抛弃摇滚乐去引进京剧。我敢说,等中国科幻走上世界舞台的时候,京剧恐怕仍然只能屈居在神州大地上。

四、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对人类和社会有所贡献,想来科幻也不能例外。科幻能有什么贡献呢?我仍然主张科幻应该能够赋予人们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不管是赞美科学的成就还是揭示科学发展的某种负面影响,归根结底都是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从这个立场来说我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起到了一点社会的积极作用。老实说我在1980年开始我的处女作的时候,头脑里并没有一个为宏扬什么精神而写作的念头。执笔只是出于平生爱好科幻小说,看得多了就有想写的欲望,想把自己心里的话告诉人。我想多数作者都是这样开始的。写了若干文字之后,自然而然地也想到了科幻小说应该对读者有些什么启发意义这个问题。对这一点我的认识是很直觉的,也是很简单的,而且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那就是希望读过几本科幻小说的读者会逐渐靠拢科学,并由此喜欢上科学。实际上我自己本人也是这样爱上科学的,并由此不断地自发摒除头脑中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至于科幻小说能给读者提供多少科学营养,我看是次要的。因为科幻不是科普,即使能给年轻读者带来一些零碎的科学知识,但是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非常快,科幻小说即使能给人一点知识也是很有限的,而且往往还不是最新颖的,要不多久这些营养就不新鲜了。所以我认为吸引读者接触科学、从而爱上科学,这是科幻的特有优势,除了科普之外其他文学作品很难具有这一优势。而与科普相比科幻的故事性更强,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关注。事实证明,不少很有造诣的世界级科学家就是在年轻时期从阅读科幻开始迷上了科学,最终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并取得成就的。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事实,现在类似《未来世界》和《星球大战》等的美国科幻大片多不胜数,这些片子其实被没有给出多少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更没有宏扬什么的伟大说教,但它极其强有力地向观众展示了机器人和宇宙空间的魅力,从而使无数的年轻人迷上或熟知了机器人和宇宙空间。一个热爱机器人和宇宙空间的青少年,将来从事与此有关的职业的可能性不是多了几分吗?这一事实也许可以从侧面支持了我的科幻应该吸引读者热爱科学、接触科学的信念。这也许不是科幻唯一的或最主要的功能,但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无疑是有利的。

五、在20多年的科幻创作生涯中,我深感创作是很艰苦的,但在艰难中却也有无穷的乐趣,这是最主要的报偿。
我在建国初期参加了上海科普协会天文组,从而结识了一个比我大几岁的朋友卞德培先生。他后来受命离沪赴京筹建北京天文馆,此后就中断了联系。老卞一生有许多天文学的科普著作,有一颗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几年前我和他恢复了书信联系,并把我写的科幻书寄给他留念。他这样对我说:我们都有许多话想对人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创作的欲望。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了。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总有许多话想对人讲,因此通过作品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想象,自然是一种极大的愉快。每当一篇作品得到发表的时候,我都能品尝到这种快乐,想象着有人和我发生了共鸣。
通过科幻交往,我有幸相遇了叶永烈和刘兴诗两位前辈。前者是应《科幻世界》杂志社之邀向我(和其他作者)颁发银河奖的授奖人;刘兴诗老师则是在‘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时相识的,长期以来刘老师对我的帮助和鼓励都令我永远难忘。他曾多次为我联系了出版社的约稿,但由于我的文思迟钝而未能很好利用这些机会,很辜负了他的一番心意。直到如今我对这位长者还始终歉然于心。
此外20多年来还结识了不少科幻爱好者和同道。自然,最初是从科幻世界杂志社开始的,投稿和笔会等活动使我认识了杨潇、谭楷、莫愁等老师,从他们的指点和帮助中得到不少宝贵的教益。在一次他们组织的都江堰的笔会上,我初遇了当时还是复旦新闻系研究生的韩松,归途中我还在他重庆的家里住了一晚。可惜的是后来联系就不多了。
我和姚海君(姚海军)认识也较早,可能是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他当时还在北方农场,写信来向我要一本《鲁文基系列》,并诉说了他对科幻的迷恋。自此我们开始了经常性的书信往来,也建立了很好的友谊,直到他去了科幻世界,也就各忙各的了。不过他介绍给我的郑军先生(以及郑军介绍的霍栋先生)却和我建立了持久的经常性联系,也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甚至可以说是无话不说的知己朋友。这两位都是科幻界中的佼佼者,我非常敬佩他们,也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尽管由于天各一方而至今不曾有机会谋面,但我们的友情十分真诚,我相信这将会是终生不渝的。
王晋康先生我也是在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上初次见到的。王先生的知识面很广,作品涉及多个学科的领域。我特别佩服他编故事的能力,拿起笔来就文思潮涌、下笔千言。在一段相当的时间内他曾经几乎每个月都发表一篇万字以上的科幻小说。据他自己说一般每天可以写成六、七千字,有时能写到1万多,而作品的质量则是有目共睹的。在大陆科幻界里具有这样创作能力的人确实是不多的。我和他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上海科学会堂(那次是科幻世界的银河奖授奖大会),记得那天傍晚我们走出住所在附近散步的时候,他说,鲁文基教授的助手(梅丽)这个角色如果不固定是同一个人,而是每一篇换一个,那样可能更易于发挥鲁文基的个性特征。这也许是个正确的意见。但我当时想的是刻画一个人物(梅丽)篇幅太小不行,而系列故事则有较大的篇幅可以深入描写,所以也就没有改变原来的格局。现在我和他的联系不是太多,但我们的友谊是永远存在的。
我也有一些保持通讯联系的科幻迷读者,联系最密切的是北师大物理系的一位女生小周,我们断续通讯了好几年时间,并互增了书籍。她后来出国留学,就没有再鸿雁交流了。
除了他们,我当然还有不少对我有帮助和教益的科幻友人,我永远会记住这些朋友。

去岁承郑军的推荐,荆戈的宽容,得以遨游淌漾飞腾世界,尽享个中知友情宜。惜流年似水,岁月无情,现今人面将随寒风去,幸得桃花依旧笑春风。

2003-12

37

主题

45

帖子

90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036424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2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是著名科幻作家绿杨老师对本人科幻人生的一次总结。绿杨老师已于13年前病逝。他曾经活跃于地心基地的飞腾第五论坛,与飞腾的小朋友们打成一片,亲切诙谐搞怪。
科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不是刻板生硬的数理化。人生有压抑有彷徨有迷惘有无尽的愁绪,我们的心灵需要放飞,幻想可以满足我们心中所有的渴望。什么是朋友?
在飞腾的世界里,我们以科幻之名,追逐梦想。

0

主题

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08
发表于 2023-2-26 21: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怀念绿杨老爷子,他幽默风趣又科学严谨的科幻作品永存于世!

0

主题

1

帖子

294万

积分

创世神

Rank: 8Rank: 8

积分
2940006
发表于 2023-2-28 19: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重新聚在一起,大家都不容易。不忘初心,振兴中国科幻,我想绿杨老爷子在天上看着也会很欢喜很欣慰。

0

主题

2

帖子

8

积分

新人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3-24 20: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这里是当初写《火星之梦》的荆戈的论坛吗?我是98年生的小孩,依稀记得童年在步步高点读机上看过《火星之梦》这篇文章,内容大多忘却了,只记得蜗牛与笨猫这两个角色名字。我花了3天时间总算找到文章、作者名、还有这个论坛

0

主题

2

帖子

8

积分

新人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3-24 20: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可以,我想与您取得联系,我的QQ 1098752050

37

主题

45

帖子

90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036424
 楼主| 发表于 2023-3-26 11: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a240225247 发表于 2023-3-24 20:11
请问这里是当初写《火星之梦》的荆戈的论坛吗?我是98年生的小孩,依稀记得童年在步步高点读机上看过《火星 ...

我铁粉找来了。
只好要再写点作品回报小朋友们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科幻桃花源论坛  

GMT+8, 2024-3-29 02:51 , Processed in 0.0216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